索引号 | 370406/2022-06385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成文日期 | 2017-07-26 | 发布日期 | 2017-07-26 |
发文机关 | 区政府办公室 | 关键词 | 无 |
发文字号 | 山政发〔2017〕9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山亭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亭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山政发〔2017〕9号
各镇人民政府、山城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有关企业:
现将《山亭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亭区人民政府
2017年7月26日
山亭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农计发〔2016〕88号)精神,区政府决定开展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统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下简称“三区”)发展,以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态等为重点,立足区域自然特色和农业发展优势,通过集成示范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有效保护等先进适用技术,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与运行机制,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依法治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愿,鼓励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及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坚持依法保护和依法治理相结合,探索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2、优化布局,坚守红线。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建设,坚守耕地、水资源和生态保护“三大红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3、统筹资源,保护为先。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坚持环境优先、保护优先、生态文明优先,不断引进开发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治理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科学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4、改革推进,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封闭运行、先行先试”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和支持保护体系。
(三)目标任务。
1.近期目标。到2020年,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和增强,乡村更加美丽宜居,“三区”融合发展、协调推进,全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达到90%以上。
主要预期指标:“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0%以上; 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以上;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5个等级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8以上,节水灌溉率达到6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设施蔬菜和果树化肥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大田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15%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以上。
2.远期目标。到2030年,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基本确立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建成黄淮海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地区和示范典型,“三区”发展更为融合,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主要预期指标:全区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高标准 农田比重达到8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提升1个等级以上;节水灌溉率达到7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5%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0%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20%;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65%以上;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
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
(一)东北部丘陵山区。主要涉及北庄镇、徐庄镇、店子镇、冯卯镇、水泉镇等镇,以发展特色林果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旱作节水农业、农业生态循环修复、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保护利用等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果品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促进林业生态保护带建设,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推进休闲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建设,实施丘陵山区陡坡地退耕还林还果,加快推进现代林果产业、休闲旅游农业基地建设。
(二)中西南部平原区。主要涉及山城街道、西集镇、城头镇、桑村镇、凫城镇等镇(街),以发展粮菜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化肥农药减施、耕地质量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优质粮油、特色蔬菜、畜禽养殖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土壤改良修复,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种养结合农业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稳定发展粮食和“菜篮子”产品。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发展五大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一是特色优质粮油产业,以粮油主产区为重点,打造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田,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18万吨左右;二是特色蔬菜产业,重点培育“四大基地”,即:培育设施蔬菜基地、高效特色蔬菜基地、城镇保障瓜菜基地、蔬菜加工出口基地;三是特色林果产业,重点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长红枣、大樱桃、板栗、核桃等名优特果品,建设集中连片优质精品林果产业基地;四是特色畜禽产业,加快肉羊和肉鸡等产业发展,优化畜禽养殖结构。五是大力发展生态渔业,低碳渔业,精品渔业,实现渔业功能转型和体系升级。
种植业突出保护资源、调整结构、绿色生产,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改进化肥农药科学施用方式;畜牧业突出优化布局、治理粪污、规模养殖,优化猪、牛、羊、鸡等养殖布局结构,建立种养结合和生态健康的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模式。
(二)积极实施九大工程。一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强化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和水肥一体化等农业高效节水项目,推广农田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二是以土壤改良修复为重点的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切实推进土壤酸化改良、退化修复和重金属污染,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水平;三是以水肥一体化为重点的化肥减量施用工程,建立科学施肥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四是以农药残留治理为重点的农药污染防治工程,集成推广农药减量使用、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五是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禁烧利用工程,推广秸秆“五料化”利用技术,实行秸秆集中禁烧和全年禁烧;六是以畜禽粪便治理为重点的无害化处理工程,提高畜禽粪便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七是以残留地膜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地膜污染防治工程,推动废旧地膜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八是以农产品可追溯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九是以基地平台建设为重点的精品农业标准园区建设工程,打造一批精品农业产业园、生态园和标准园。
(三)着力推广八大模式。积极运用市场导向、政策扶持和 项目推动等措施手段,着力推广八大试验示范模式,即: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秸秆禁烧循环利用模式,水肥一体化节肥节水模式,发酵床养殖模式,农村资产资源盘活利用模式,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等。结合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要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因地制宜推广试验示范模式,即:实施典型带动,分区域、分重点、分类别开展试点示范,建立示范区、示范片、示范点,带动推广实施;实施项目推动,对每个模式实施项目化运作,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强化示范推广,进一步研究归纳成熟的技术路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示范推广成功经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工作措施
(一)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原则, 着力发展粮油、蔬菜、林果、畜禽等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规模经营产出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推广农村沼气等新能源,积极发展生态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机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实现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不同主体与行业间的资本、技术、要素和利益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严格保护耕地资源。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重,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采取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土壤改良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提高粮食产出率。
(三)实施节约高效用水。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严格我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推进地表水过度利用和地下水超釆区综合治理,适度退减灌溉面积。发展节水农业,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行农艺节水保墒技术,改进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品种。在水土流失易发地区,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
(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 普及和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实施水肥一体化,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种植。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综合治理地膜污染,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用途管制,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综合治理养殖污染,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
(五)积极修复农业生态。增强林业生态功能,扩展林业发展空间和内涵,提高林业质量和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预警体系,遏制生物多样性减退速度。加大动植物检验检疫力度,建立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风险性分析诊断系统,严格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六)改善农村基础环境。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统筹推进农村“七改”,即:改路、改电、改校、改房、改水、改厕、改暖,创新和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储运利用、村容村貌管理等方面的良性运行机制。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注重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的挖掘展示和传承保护。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山亭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具体负责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指导等工作。各镇(街)要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形成统一领导、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的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
(二)完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农资金重点向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倾斜,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支持建设工作。创新多元化投入扶持措施,完善激励政策,逐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好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政策,优先安排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
(三)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发和集成,搞好产学研推相结合,着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水平。充分利用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枣庄新型职业农民学院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培养农村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保障。
(四)培育法制观念和思维。加大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提升农民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各类法律法规执法与监督力度,健全执法队伍,整合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效果的监测与督察,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及损害赔偿制度。
文件文字版:
山政发〔2017〕9号山亭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亭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doc文件PDF版:
山政发〔2017〕9号山亭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亭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doc 山政发〔2017〕9号山亭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山亭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