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是山东省枣庄市的市辖县级区,历史悠久,钟灵毓秀,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山城街道东江遗址、西集建新遗址等地曾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
西周时期,山亭区属倪国。邾武公夷父颜有功于周王朝,周王封他的庶子友来 ,在商代子姓方国(诸侯国)的废墟上立国,国号仍叫倪国,友的子孙三代一直居城为国君。到友的曾孙犁来第四代国君时,始东迁四十周里建城立国(都城在今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东江遗址),城初名犁来城、倪犁城,其后也被呼为倪城,又称倪国。山亭区东江村仍保留有倪城遗址。
春秋至战国时期,山亭区全境属小邾国。倪犁来始得周王之命晋封“子”爵。倪犁来晋爵后,倪犁来更改国号,把倪国更名为小邾国。自友到犁来,四代国君才始称小邾子,倪犁来城也开始俗称为小邾城,地处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的一个诸侯国。小邾(倪)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大体范围为山亭区全部,东达苍山县西部,北达平邑县、费县南缘,西达滕县中部,南达峄城区,南北长约55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约2475平方公里。
楚宣王在位时(公元前369——前340年)灭小邾国,掠走了“二邾”的遗民南迁邾城,现山亭区全境属楚。
秦汉时期,合乡县(今山东山亭),古代县名,又称“互乡”。最早为春秋小邾国城邑。秦、汉之际始设为县。秦制“十里一亭,以山名亭,山水亭台”,划分合乡县山亭,山亭之名沿袭至今。三国魏改合城县。西晋复名合乡县。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将原属东海郡的兰陵、氶、戚、合乡(山亭)、昌虑析置兰陵郡,山亭区全境属兰陵郡。
隋唐两代,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山亭属沂州琅琊郡合乡县。因山川形异,薛河源地。翼云吐雾,青屏壮阔。王勃、李白等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山亭兴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即云深山大泽,龙蛇为得性之场;广汉巨川,珠贝是有殊之地。”唐开元二十四年,李白客寓任城,书有《任城县厅壁记》其中“鲁境七百里,郡有十一县,任城其冲要。东盘琅邪,西控巨野,北走厥国,南驰互乡(合乡县)。”
元代(1271年—1368年),山亭区全境属山东西路。
明清时期,山亭属兖州府,属兖沂曹济道,并为道治所。兖州府领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滋阳、曲阜、合乡、邹、泗水、滕、峄、汶上、阳谷、寿张等县),明代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载有地图、文字,即当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东江遗址。后废互乡县(合乡),北改属滕县,南改属峄县。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
滕东县时期,1939年8月,根据山东分局批示,津浦路以东、抱犊崮以西大片地区建立滕东县(今山亭)委,县委书记由原滕县县委书记王丹墀担任,组织部部长李子成,宣传部部长朱绍庭,武装部部长朱慕唐。隶属鲁南三地委领导,机关驻山亭区驳山头村。1941年2月撤销。滕东县委的成立,有效地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时期,1939年11月20、21日,在八路军115师及鲁南三地委的领导下,鲁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在现在的枣庄市山亭区凫城乡王家湾村。180人参加代表大会,民主产生了峄县抗日民主政府,115师民运部长潘振武任县长。115师政委罗荣桓、鲁南三地委书记宋子成到会并讲话,不久县政府迁到现在的山亭区北庄镇南泉村。
双山县、 麓水县时期,1943年8月,鲁南区党委确定费滕边实验县和边西县合并建立费滕峄中心县委,集中有效力量开展与敌九十二军和地方土顽的斗争。1944年4月,区党委及军区为集中力量主动抗击敌顽,开辟新区工作,决定将费滕峄中心县委改为双山县委,县委机关驻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核桃峪村。1946年4月,双山县改名麓水县,属尼山专区。1950年5月撤销,其辖区并入白彦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亭境内乡镇街(道)属齐村区(至今位于枣庄市中区原齐村区的资产归山亭区所有)。1983年1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按照原县城旧址区域,将14处公社合并组成山亭区,齐村区政府机关迁至山城街道,为枣庄市市辖县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