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压实责任链条,实现“有人管”到“管得好”。构建“区—镇—村”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明确区、镇、村级河湖长258名,覆盖136条河流、58座水库,形成“一级抓一级、联动共管”格局。推行“提醒+通报”巡河机制,配套制定12项必查清单,建立“巡河—交办—督办—销号”全流程闭环监管。今年以来,三级河湖长累计巡河9633次,下发交办单30份,清理高杆树木8000余棵,清除河道垃圾30余吨,整治违建2处、围垦养殖50余亩,整改完成率达100%。
二是精细运维管控,保障“一时清”到“长久美”。推进数字河湖建设,在西泇河等5条重点河道布设水质传感器、视频探头,通过“云端+APP”系统实现水位异常预警、垃圾识别推送、执法快速调度,有效提升河道智慧监管能力。今年以来,系统推送问题33起,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人工巡河压力减轻40%。严格落实“河湖长+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管+行政执法”采砂管控“四责任人”制度,划定禁采区,压实河道采砂监管责任。今年以来,查处非法采砂2起,相关违法行为同比下降85%。修订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岸线规划,持续巩固清违清障成果,保障河湖长治久清。
三是生态融合聚势,推动“水安澜”到“水惠民”。坚持“治理+景观+惠民”一体化推进,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赢。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完成十字河中支等河道治理37.9公里;同步在岩马湖、灵芝湖等重点水域建设亲水平台、滨水绿道,成功创建西泇河等省级美丽幸福河湖9条。推行“河湖+产业”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水产养殖,带动沿河村庄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5%以上,“生态治理+文旅融合+群众增收”经验被《经济日报》《中国水利报》专题报道。(区城乡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