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山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10月17日
目 录
● 区城乡水务局织密管护网络绘就“水韵山亭”新画卷
● 冯卯镇“三向发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
区城乡水务局织密管护网络绘就“水韵山亭”新画卷
一是压实责任链条,实现“有人管”到“管得好”。构建“区—镇—村”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明确区、镇、村级河湖长258名,覆盖136条河流、58座水库,形成“一级抓一级、联动共管”格局。推行“提醒+通报”巡河机制,配套制定12项必查清单,建立“巡河—交办—督办—销号”全流程闭环监管。今年以来,三级河湖长累计巡河9633次,下发交办单30份,清理高杆树木8000余棵,清除河道垃圾30余吨,整治违建2处、围垦养殖50余亩,整改完成率达100%。
二是精细运维管控,保障“一时清”到“长久美”。推进数字河湖建设,在西泇河等5条重点河道布设水质传感器、视频探头,通过“云端+APP”系统实现水位异常预警、垃圾识别推送、执法快速调度,有效提升河道智慧监管能力。今年以来,系统推送问题33起,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人工巡河压力减轻40%。严格落实“河湖长+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管+行政执法”采砂管控“四责任人”制度,划定禁采区,压实河道采砂监管责任。今年以来,查处非法采砂2起,相关违法行为同比下降85%。修订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岸线规划,持续巩固清违清障成果,保障河湖长治久清。
三是生态融合聚势,推动“水安澜”到“水惠民”。坚持“治理+景观+惠民”一体化推进,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双赢。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完成十字河中支等河道治理37.9公里;同步在岩马湖、灵芝湖等重点水域建设亲水平台、滨水绿道,成功创建西泇河等省级美丽幸福河湖9条。推行“河湖+产业”模式,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水产养殖,带动沿河村庄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5%以上,“生态治理+文旅融合+群众增收”经验被《经济日报》《中国水利报》专题报道。
冯卯镇“三向发力”构建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
一是压实责任链条,筑牢联动共治“防火墙”。坚持将社会治安防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的通知》,召开镇域执法安全专题会议、现场办公会等会议12次,系统部署打防管控各项工作。依托“法律六进”“普法宣讲赶大集”等活动开展法治宣传12次,推动法治教育向村居、企业延伸,覆盖党员干部、网格员及群众代表650余人次,推动形成全民遵法、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积极融入区镇联动机制,配合区级执法力量开展联合巡查4次,实现信息互通、力量互补,切实筑牢执法协作“一盘棋”格局。
二是强化基础保障,打造智慧执法“尖兵队”。聚焦执法力量薄弱环节,新增持证执法人员3名,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执法等方式,提升执法队伍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强化设备保障,配备执法记录仪、监控摄像头等执法设备50余套,实现执法装备“从有到优、从优到强”。依托科技赋能,利用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拍构建一体化监控网络,覆盖重点区域3处,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实现对违法犯罪案件高发区域交通线路的有效管控。
三是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多元调处“终点站”。高标准打造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整合镇司法、信访等11个部门力量,实现群众诉求“一窗受理”。同时,结合村情实际,按需设立村级调解室5个,培育“法律明白人”20余名,通过普法宣传引导村民和平解决冲突,从源头降低违法犯罪风险。聚焦网格管理,科学划分基础网格338个,配备专职网格员348名,创新运用“巡、采、报、办、访”五步工作法,高效排查并化解矛盾隐患80余起,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早化解”,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编 辑:邢 健 审 核:赵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