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城镇立足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坚持“阵地、队伍、宣讲”一体推进,多形式多途径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红色的故事,不断擦亮“红色灯塔”基层宣讲品牌。
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红阵地”。建“园”。依托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打造鲁南民主政权建设纪念园,先后获评“省级党性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等称号。建“馆”。为更好展现榆树村王修云等26位“铁姑娘”战天斗地、团结拼搏、百折不挠、巾帼无畏的优秀品质,依托全长1500米的穿山“愚公渠”,建设“铁姑娘事迹展馆”。建“室”。围绕“军队历程、凫城力量”主题,建设凫城镇退役军人服务站陈列室,获评“国家级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站”“省级百家红色退役军人服务站”。
加强队伍培育,招募“铁姑娘”。组“宣讲队”。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组建50余人“铁姑娘”特色宣讲队,成员包括“铁姑娘”代表韩荣云、红色讲解员、退伍军人、志愿者及文艺工作者等。成“民兵连”。以“宣讲队”为基础,依托枣庄市第一支女子民兵连队—山亭区王家湾“铁姑娘”民兵连,先后创设“木兰宣讲课堂”,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成为讲好红色故事的中坚力量。培“工作室”。为强化示范引领,成立王海平百姓名嘴宣讲工作室,吸纳核心成员5人,荣获全省百姓宣讲大赛优秀奖、市级红色故事讲解大赛金奖、市“中国梦·新气象·新作为”百姓宣讲大赛一等奖。
创新宣讲形式,奏响“大合唱”。坚持“阵地讲”。将课堂搬入“园”“馆”“室”等阵地,通过一件件历史实物,重走老一辈走过的道路,累计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宣讲900余场次。开展“流动讲”。探索“星火燎原”分众宣讲模式,先后组建“小分队”20余支,将宣讲主阵地搬到厂房一线、田间地头、农户庭院、校园课堂以及乡村集市,累计开展文艺节目、故事分享等微宣讲200余场次。创新“大家讲”。先后举办“听我讲灯塔故事”“愚公渠的故事我来讲”“我在王家湾讲红色故事”等系列活动,邀请身边的老兵、英烈的后人等参与宣讲,把“宣讲员是主导”变为“身边群众当主角”,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来源:山亭发布)